涉海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以其浩瀚的空间、丰富的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我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坚持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创新是灵魂。我国海洋技术人才培养起步晚[1],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对海洋人才的重大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海洋技术创新人才,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
淮海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是学校为响应海洋强国战略而设立的涉海专业,历经多年建设,海洋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江苏省涉海品牌专业,然而,与专业建设相比,实践教学还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展海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基层需求合格人才;而且能够促进海洋技术实践教学建设成为富有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的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为今后创建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海洋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淮海工学院海洋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实践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例,探索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提升学生适应新世纪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的需要。
一、更新实践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重要形式,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有效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国外大学历来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视为立校之本,美国高校普遍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实践与创新能力实验实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部分涉海院校甚至要求达到15个月。德国大学规定在四年中,有两个学期为实验实习学期。加拿大高校规定,学生实验实习时间为专业学习时间的。放眼国内,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对海洋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大,国内高校纷纷增设涉海专业,相继建立了海洋人才培养体系,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高职院校也开始涉足海洋学科,涉海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必将展开竞争,如何抢抓机遇,立足涉海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将是一个重要砝码。为此,淮海工学院自海洋技术专业设立以来,错位发展,特色定位,基于多学科交叉,开展基于创新应用能力本位教育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2]和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提出并倡导的创新人才培养CDIO(conceiving-designing-implementing-operation)模式[3],开展海洋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本位教育ICBE(CDIO+CBE)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研究[4],CDIO模式的特色是创新人才培养,而CBE教育模式的特色是人才能力培养,把这两种教育模式结合起来,探索了一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开发了ICBE规范化的创新应用工程能力培养标准,实践了我国第一个面向数字海洋建设,培养“3S”技术与海洋技术融合的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实践教学新平台,寻找一条培养涉海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海洋技术专业的涉海性使实验实践教学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海洋资源开发的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因此涉海单位多为大型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单位门槛较高,存在部分市场失灵的现象,使得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单位进行实践和实习,这是国内涉海高校普遍存在的难题。因此,必须创新思路,寻找一条培养涉海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途径,组建海洋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可能是目前破解该难题的有效途径。探索走海洋工程技术训练中心的新途径,有利于在全国涉海高校同类专业中率先实现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弥补“课程加实验”模式的不足,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在海洋品牌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打造全国领先地位,提高在同领域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淮海工学院经过多年的酝酿和调研,现已建设涉海专业海洋工程技术训练中心,该中心包括海洋工程试验水池、海洋测绘试验水池、直线波流综合试验水槽、环形综合试验水槽等,能够开展海洋工程模型试验、静水拖曳阻力、船舶耐波性和操纵性、海洋动力试验、二维海岸工程试验、泥沙试验、海底工程试验、泥沙的起动、冲刷、沉降等动水沉降实验、海洋测绘试验水池铺砌成一个可移动多样性的典型的海底地形地貌模型,拥有一大批先进的测深仪、精密流速仪、ADV、LISST-100x、OBS、声速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信标机、测量机器人、水下光谱仪、水下机器人、水下摄像系统、声纳、三维运动姿态传感器、浅地层剖面仪、侧扫声纳、多波束测深仪等外海和室内观测仪器,旨在构建科学的校内资源共享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2015年海洋工程技术中心获江苏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正设计陆海一体化开放式4A级实践教学服务平台—智慧海洋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方案,以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
文章来源:《海洋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hyjsxb.cn/qikandaodu/2021/0128/333.html